前不久,“仙境海岸 鮮美煙臺”城市形象宣傳活動走進深圳。一則城市形象宣傳片令人印象深刻:風景秀美,波瀾壯闊,人文豐富,國際視野,彰顯了國際濱海城市的品質內涵和魅力,一座“宜業宜居宜游之城”全方位得以展現。
與改革同行。回望改革開放40年,煙臺城市空間規模迅速膨脹,從局限于芝罘區一區逐漸擴展為各功能定位不同的多個行政區劃。在“藍、黃經濟區”、“一帶一路”、“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等重大歷史機遇的背景下,“拓展東西兩翼、貫通南北山海”“五區融合”“東部海洋經濟新區”“西部新港城”等發展戰略,讓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山海仙境”的城市特質在時間隧道中進一步凸顯。
放大的城市,在“高標準高質量高效能推進中心城市建設,著力優化布局、提升功能、做美環境”的指導思路下,融載起整個城市的體量。在煙臺的空間統籌發展“版圖”中,不論是核心城區的調整,還是縣域空間的拓展;無論是道路的延伸,還是對外“織網”的密集,每一步“拓展”,都已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步伐中。
1
不斷“長大”的核心城區
煙臺的磅礴興起,從一座僅有一個區的濱海“小城”開始。
改革開放40年來,煙臺先后于1978年-1984年、1985年-1992年、1993年-2010年、2011年完成了4輪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城市人口由1978年的20萬人,增加到現在237.8萬人,增加了11倍。建成區面積由1978年的不足30平方公里,到現在煙臺城市建設、產業規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心城區發展框架進一步拉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發展空間有效拓展,城市承載能力顯著提升。
主持編制過煙臺改革開放后第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高級工程師朱智,在談及煙臺城市格局變化時曾表示:“煙臺早期只有三條公路,一個港口,城市基礎設施落后,無污水處理系統,西南河幾條明河成了排水的河道,路一般僅有幾米寬,八成以上地方都是平房。那時的煙臺是無序發展自然形成的城市格局。”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后,全國城市和鄉鎮駐地起步編制建設規劃,著手實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煙臺共有城市干道“三縱四橫”,總長92.5公里。這一期間,首先對市區部分低洼破舊房屋區進行改造,并對部分卡脖、堵頭路段進行整修,新建改造了5條道路,總長達到170.48公里,其中包括北馬路、南大街、解放路等。
1983年,福山縣成為煙臺的一個區。彼時,煙臺市區建成區面積僅3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7.8 萬人,人均居住面積5.4平方米??傮w來說,這一時期城市新區開拓較少,城市空間拓展緩慢,但城市的功能分區、公共設施配套、道路系統完善等方面都取得進展,城市建設正式走上規范化軌道。
1984年煙臺被確立為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煙臺“大發展”時期拓步而來。
這一年,煙臺勞動大廈興建,成為當時境內第一個高層建筑,直接開啟煙臺中心城區建設在面積上的擴幅,在向高度進行延伸的快速發展歷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春風又吹到“后沙旺”,城市開始向西擴容。次年,開發區“面世”。市委、市政府從六個備選地中確定在夾河以西、柳林河以東、柳子河以北、海岸線以南興建開發區,規劃區域范圍10平方公里,首期開發2平方公里。打基礎、跑資金、招人才,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播下了開發區第一粒希望的種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當時,煙臺中心城市由芝罘、福山兩區組成,經濟技術開發區全面建設。這一階段,境內城市建設重點開始顯現,投資明顯加大。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期間城市建設累計投入資金達30多億元,其中市區投入近14億元,新建擴建改造了40余條城市主干道路,總長515公里,包括市中心區的南大街、幸福東路、大海陽立交橋、南郊路和福山區的河濱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長江路等;建設了西港池、萊山機場、市區管道煤氣等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改造建設了市區工人廣場、文化廣場等環境工程19項。
1985年,煙臺市進行了城市總體規劃修訂,第一次提出帶形組團城市的空間結構設想。即,控制芝罘區,發展福山區,建立經濟開發區,開辟東郊,調整南郊,預留八角、馬山寨,開辟東郊旅游度假區,形成這樣一個城市框架。煙臺也將城市性質重新確定為“輕工、港口、旅游”為主的港口城市。至1992年,隨著行政區劃的不斷調整,煙臺的城市建設開始增速,城市向東、南、西方向逐步拓展,產業布局不斷優化,舊城改造拉開序幕,市政公共服務設施繼續完善,山、海資源的保護開始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得到重視。
1993年,煙臺又提出了“構筑大、高、外經濟格局,建設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的戰略目標,并于當年進行了最新的《煙臺市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到這一年年底,市區已拓展了東、西、南三個出口,道路總長達到361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4.1平方米。
這期間,不容忽視的是煙臺“東部崛起”:
高新技術新地——煙臺高新區在1990年宣告成立。1994年萊山區成立、牟平縣劃為牟平區,煙臺的城市建設邁入快速發展軌道,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性質調整為:以高新技術產業、商貿、旅游為主導的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傮w規劃將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為由芝罘、福山、開發區、黃務(原南郊區)、初家、萊山、牟平、八角等8個組團10個片區組成的帶形組團結構。這個規劃打破原有布局,城市由單一的城市群體規劃發展為由八大組團組成的濱海帶狀城市群,包括了歷史上牟平縣城城鄉聚落、福山縣城城鄉聚落和奇山所——煙臺街城鄉聚落的全部領域。
可以說,1993-2010年期間,煙臺市不斷“東進、南擴、西延”,城市空間跳躍性拓展,組團型帶狀城市結構逐步呈現;城市功能布局繼續優化,政治、文化、教育中心逐步遷移到東部;交通系統更加完善,形成“一環、四橫、五縱”的道路系統框架,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也逐步完善。
進入新世紀,針對煙臺組團城市的特點和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區與區之間結合不夠緊密、作為一個整體城市的形象不夠明顯的實際,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全市的城建發展思路,即:突出膨脹中心城市的規模與實力,加快五區融合,拓展東西兩翼,貫通南北山海,形成山、海、城、島一體的組團式海濱城市。
2006年,煙臺再次編制了新的總體規劃,規劃工作者為我們描繪出煙臺的新藍圖:煙臺,將成為山東半島中心城市之一、環渤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從城市職能上,提出打造山東半島的制造業基地,打造中國優秀的濱海旅游城市。
2007年,組織實施了成海路、通海路、雙河東路、雙河西路等8條道路新建工程,對加快萊山與牟平等區域的對接融合產生深遠影響。搞好老城區的建設改造,實施了南大街街區舊城改造以及大規模的社區綜合整治,累計完成各類拆遷超過350萬平方米。加強標志性工程建設,高標準建設了濱海景區,濱海城市特色更加凸現。建成了國內一流水平的大型體育公園,與國際博覽中心一起,進一步拉開了市區東部開發步伐,中心城市的承載能力、輻射能力明顯提升,城市形象顯著改善,2000年-2010年城市五年大變樣目標基本實現。
2011年-2018年,城市建設進入規模品質共進期。城市空間發展方向從“積極拓展東西兩翼,適度向南發展”調整為“東拓、西聯、南進、北展、中優”。在這一規劃布局之下,2011年以來,煙臺市域空間形成“一帶一軸”空間結構,中心城區用地以東西兩翼拓展為主,向南擴展為輔,組團空間結構稍有弱化。